《三辅黄图》卷之五

中国についてですよ!お届けします!

台榭

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人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也。文工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诗》曰:“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刘向《新序》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王;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者,死人之主,又何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周灵台,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长安志》叙周宫室,灵台完全用本文,只删引诗四句,增《诗正义》、《水经注》、《括地志》三处。又刘向《新序》一段,见今本《杂事》第五。灵台遗址,今在长安县客省庄。

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郭延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一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马乃功。又有铜表,高八尺,长一

丈三尺,广尺二寸,题云太初四年造。”

直按:《长安志》唐修真坊,有汉灵台遗址,崇五尺,周一百二十步。下引《述征记》,与本文略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五引《郡国志》云:“雍州司天台西北有香室街。”《水经注-渭水》:“明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元始四年立。”当为武帝太初四年之误文,杨守敬《水经注疏》辨之甚是。《雍录》云:“清台,武帝造太初历之所。”《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永经注》镐水北迳清灵台,是合清台、灵台二者为一名。又《雍录》云:“铜浑仪则云张衡所造。衡所造地动仪,在汉顺帝阳嘉四年。其时帝都不在长安,或者衡仪已成,亦分置长安候台耶。”《艺文类聚》卷六十八,引晋令:“车驾出入,相风前行。”《西京杂记》卷五,叙大驾祠甘泉汾阴卤簿,有相风乌车驾四中道。又《后汉书-董卓传》韦怀注,引张璠《汉记》曰:“太史灵台及永安铜兰楯,卓亦取之。”灵台疑指灵台之铜表而言,灵台遗址,今在阿房宫南去明堂三百(叾)步,镐水经其西,古城村以西。

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诏群臣和济,能七言涛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校】原连下条,从吴本分

直按:《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颜师古注引《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之。”《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作《汉武故事》,均与本文同。又《武帝纪》:“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柏梁台灾。”《食货志》云:“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长安志》引《庙记》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柏梁台上有铜凤,名凤阙。汉武帝集,武帝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合四时”云云。(柏梁台联句诗,气息古朴,确为真品,人名为宋人所妄加,遂滋疑义。)又《金石屑》卷三第四页,有“元鼎二年柏梁四九”砖文,为末元丰三年吕大防得于汉故城者。“四九”,系陶工制陶之号数,与近年汉城所出瓦片题字,体例正同。

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高十丈。渐,浸也,言为池水所渐。又一说:渐,星名,法星以为台名。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莽死于此。

直按:渐台,见《汉书-郊祀志》,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水经注-渭水》“泬水文迳渐台东”,引《汉武帝故事》曰:“建章宫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渐,浸也,为池水所浸,一说星名也。”为本文及颜注之来源。建章宫太液池,与未央宫沧池,各有浙台,王莽之死,则在沧池中之渐台,亦见《汉书-王莽传下》。《史记-佞幸传》邓通之渐台,《正义》引《关中记》,亦为沧池之渐台。

神明台,见建章宫。

直按:已详见本文卷三建章宫。又《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汉宫阁疏》云:“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恒置九天道士百人。”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四、《艺文类聚》卷六十四引汉宫殿名,均与颜注同。《水经注》建章宫条,引《三辅黄图》云:“神明台在建章宫中,上有九室,今人眉之九天台。”为今本所无。又《水经注》引《傅子-宫室》曰:“上于建章宫中作神明台、井干楼,咸高五十余丈,皆作悬阁辇道相属焉。”又《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洞冥记》,叙武帝初起神明台,掘地入三十丈,得商代工人事,其说荒诞,故为《黄图》所未引。

通天台,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武帝时祭泰乙,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乙,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檠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自毁,椽桷皆化为龙凤,从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直按:作甘泉通天台事,见《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汉书-郊祀志》云:“乃作通天台。”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又《大平寰宇记》卷三十引《汉旧仪》,与本文相同,知《汉武故事》亦本于《汉旧仪》。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云:“台高三十五丈。望云雨悉在其下。”《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左有通天台,高三十余丈,祭天时于此候天神下也。”自“武帝时祭泰乙”至“从风雨飞去”一段,《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及《长安志》均引《汉旧仪》,与本文同。西安汉城出土有“泰灵嘉神”瓦,疑为武帝祭泰乙神祠中之物。又陈沈炯有《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足证在北朝时遗址犹存。

凉风台,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关辅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校】原作“水”,据《长安志》校改为楼。”(Page 110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为楼,高五十余丈。”

长乐宫,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又有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钓台【校】原作“钩弋台”,据孙本改、通灵台。见宫门。

直按:《长安志》引《庙记》:“长乐宫有鱼池、酒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已见上文秦酒池条。因池中有台,故本文又及之。《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桂宫有走狗台”,与本文在长乐宫不同。《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未央宫前有东山台、西山台。又引《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果台、东山台、西山台、钓台,与本文同。《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七引《三辅故事》,亦云“未央宫前有东山台、钓台”。通灵台,见本书卷二,甘泉宫总序。《长安志》引《汉武帝内传》曰:“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余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

望鹄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并见池沼门。

直按:望鹄台、眺蟾台,见卷四影娥池条。桂台.商台,见琳池。避风台.见太液池。

长杨榭,在长杨宫。秋冬较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台上有木曰榭。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历长杨之榭。”李善注:《尔雅》云:“阁谓之台,有木谓之榭。”

辟雍

周文王辟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雍。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诗》曰:“于论鼓钟,于乐辟雍。”毛苌注云:“论,思也,水旋丘如璧曰【校】此二字,据《长安志》补辟雍,以节观者。”郑玄注云:“文王作灵台,而知人之归附;作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以为音声之道与政通,故合乐以详之。”

直按:《长安志》叙周宫室辟雍,略同本文。

汉辟雍,在长安西北七里。《汉书》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武帝对之三雍宫,即此。《礼乐志》曰:“成帝时,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

直按:《汉书-河间献王传》应劭注云:“三雍者,辟雍、灵台、明堂也。雍者,和也,言天地君臣民人皆和。”《水经注-渭水》:“又东迳长安县南.东迳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东七里。”杨雄《剧秦美新》云:“明堂雍台,壮观也。”此王莽所建之明堂辟雍。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六第六十六页,有“新兴辟雍”镜云:“新兴辟雍建明堂,然于举土列侯王。”又一九五七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西安玉祥门外一.五公里,南邻大土门村,发现汉代建筑遗址。经发掘地基是圆形土台,中心建筑是方形土台。分东、西、南、北四堂,每堂有抱厦四间,厅堂三间,外有配房,有圜水沟。出土遗物,有五铢钱、云纹瓦等,疑为西汉辟雍遗址,与文献记载方位亦合。(见一九五七年《考古学报》第二期:《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

明堂

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或曰,明堂在国之阳。《大戴礼》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牖。”《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图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礼记-明堂位》曰:“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扆【校】原作“依”,从吴本改南乡而立。”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服,知明堂是布政之宫也。又《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周有明堂也明矣。

直按:《汉书-平帝纪》:“元始四年,安汉公奏立明堂辟雍。”应劭注云:“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明堂上圜下方,八窗四达,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重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上帝谓五时帝太昊之属。黄帝曰合宫,有虞曰总章,殷曰阳馆,周曰明堂。”《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三,引《三礼图》曰:“明堂者布政之宫。”又“黄帝曰合宫”。《初学记》卷十三引《尸子》与本文同。明堂在国之阳,《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三,引蔡邕《礼乐志》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已地就阳位也。”本文引《大戴礼》,见《大戴礼-明堂》篇。本文所引《援神契》,与《初学记》巷十三引同。

汉明堂,在长安西南七里。《汉书》曰:“武帝初即位,响儒术,以文学为本,议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诸侯。”应劭注云:“汉武帝造明堂,王莽修饰令大。”

《汉书》:武帝建元元年,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鲁申公。又《郊祀志》: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帝,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中有四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又是岁,修东封,则祀太乙五帝干明堂上坐,合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于下房,以二十大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祀。是岁元封五年也。本纪元封二年秋,作明堂干泰山下。五年春三月,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

直按:《史记-武帝本纪》,《集解》引《关中记》云:“明堂在长安城门外杜门之西。”《汉书-王莽传》云:“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又《长安志》云:“灵台、明堂,武帝造.在长安城南。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复修明堂辟雍”。《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三,引《三辅黄图》云:“孝武帝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许,泠褒等议曰:按五经礼传记曰,圣人之教,作之象所以法则天地,比类阴阳,以成宫室,本之太古,以昭令德。茅屋采椽,土阶素舆,越席皮弁,盖兴于黄帝尧舜之代.是以三代修之也。”又《御览》卷八百二十六,引《三辅黄图》云;”元始四年,起明Page 115堂、辟雍长安城南,北为会市,但列槐市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器物,与卖买,雍容揖让,或论议槐下。”以上两则,皆为令本所无。《初学记》卷十三,引《三辅黄图》云:“明堂者,天道之堂也。(《御览》卷五百三十三,亦引此两句。)听以顺四时,行月令,祀先王,祭五帝,故谓之明堂。辟雍员如璧,雍以水,异名同事,其实一也。”与今本亦颇酉异同。

圜丘

汉圜丘,在昆明故渠南,有汉故圜丘【校】丘下原有“今按”二字,依文例删,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直按:《水经注-渭水》记汉圜丘,与本文同。

又按:《长安志》引《括地志》云:“汉圜丘在长安治内四里,居德坊东南隅。”

太学

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董仲舒策曰:“太学,贤士之关,教化之本原也。”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三辅旧事》云:“汉太学中有市有狱。”

直按:《汉书-王莽传上》云:“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长安志》引《三辅旧事》云:“汉太学中有市有狱,”与本文同。又引《关中记》云:“汉大学、明堂,皆在长安南安门之东,杜门之西。”又《长安志》叙唐城普宁坊西街,有汉太学遗址,其地本长安故城南安门之外。

宗庙

宗,尊也;庙,貌也,所以仿佛先人尊貌也。汉立四庙,祖宗庙异处,不序昭穆。

太上皇庙,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香室街南,冯翊府北。《关辅记》曰:“在酒池北。”

直按:本书三辅治所云:“冯翊府,长安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

高祖庙,在长安西北故城中。《关辅记》曰:“秦庙中钟四枚,皆在汉高祖庙中。”《三辅旧事》云:“高庙钟重十二万斤。”《汉旧仪》云:“高祖庙钟十枚,各受十石,撞之声闻百里。”《汉书》:文帝时盗取高庙玉环故事。又云:“光武至长安宫阙,以宗庙烧荡为墟,乃徙都洛阳。取十庙合于高庙,作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别治长安,主知高庙事。”高庙有便殿,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处,所以就便安也。高园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又立便殿于寝侧,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孝惠更于渭北建高帝庙,谓之原庙。

直按:《汉书-叔孙通传》晋灼注引《黄图》云:“高庙在长安城门街,寝在桂宫北。”与今本异。

又按;《汉书-韦玄成传》云:。又园中各有寝便殿。”如淳注引《黄图》,高庙有便殿,与今本同。颜师古注云:“凡言便殿,便室者,皆非正大之处。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路寝矣。便殿者,寝侧之别殿耳。”与本文略同。自“高庙有便殿”句起,至“以象休息闲晏之处也”一段,完全与《汉书-武帝本纪》建元六年颜师古注相同。(颜注又节用于《韦玄成传》,已见上。)

又按:汉祖西钟十枚各受十石事,《北堂书钞-乐部》引《旧仪》亦同。惟《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五,误引作《汉书》。盗高庙玉环事,见《汉书-张释之传》。光武至长安事,《长安志》引《三辅故事》,与本文同。原庙,见《汉书-叔孙通传》。西安汉城出土有“高庙万世”瓦,当为高庙之物。

惠帝庙,在高帝庙后。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惠帝庙在高庙之西。”《书道》卷三第二O一页,有“西庙”瓦当,疑为惠帝庙之物。

文帝庙,号顾成庙。孝文四年作顾成庙,在长安城南。文帝自为庙,制度逼狭,若顾望而成,犹文王灵台不日成之,故日顾成也。

直按:《汉书》文帝四年纪,服虔注:“庙在长安城南,文帝作,还顾见成故名之。”《贾谊传-陈政事疏》云“因顾成之庙,为天下太宗,与汉无极。”又原注文一段,亦用文帝四年纪颜师古注文。《古今注》卷上云“汉文帝顾成庙有二玉鼎,二真金鑪,槐树悉为扶老拘栏,画飞云龙角于其上也。”《长安志》叙唐城休祥坊,有汉顾成庙余址,庙北汉东明园。《太平御览》卷五百三十一,引《帝王世纪》云;“汉景帝庙名德阳,宣帝庙名长寿,武帝庙名龙渊,文帝庙名顾成,昭帝庙名徘徊”,名称与本文同。惟宣帝庙名长寿,当为元帝之误字,因宣庙名“乐游”也。又《汉书》文帝四年纪如淳注并同。

景帝庙,号德阳宫。景帝中四年,造德阳宫。益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号为宫。《故事》云:景帝造德阳宫。

直按:原注用《汉书》景帝纪四年臣瓒注文。《故事》为《西京故事》省文。又《长安志》引《西京故事》云:“鸿嘉二年八月乙卯,孝景庙北阙灾。”

武帝庙,号龙渊宫【校】“宫”字,据《武帝纪》补。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作铜飞龙,故以冠名。武帝元光四年,河决濮阳,发卒十万救河决,起龙渊之宫,取此为名。武寺庙不言宫。

直按:《水经汪-渭水》;“渠北故坂北即龙渊庙。”如淳曰:“《三辅黄图》有龙渊宫,今长安城西有其处,盖宫之遗址也。”宫与庙,古代通称。《汉书》颜师古注,谓《黄图》云龙渊庙不言宫也,谊反失之。“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三句.用《汉书-武帝纪》建元三年服虔注文。

又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汉龙泉庙在兴平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号也。”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七十六页有育“龙渊宫壶,元朔二年正月造”,知服虔注龙渊为宫,本甚正确;颇师古以为龙渊庙,驳服氏之注反误也。

昭帝庙,号徘徊。

直按:《长安志》云:“孝武、孝昭二庙内,武昭子孙.分葬其中。”

宣帝庙毕,号乐游,在杜陵西北【校】此五字,原为注文,从孙本改。神爵三年.宣帝立庙于曲池之北,号乐游,按其处则今呼乐游园是也,因乐游苑得名

直按:《汉书-宣帝纪》:“神爵三年春,起乐游苑。”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在杜陵西北。”与今本相同,又原注亦用颜师古注文。《太平御Page 120览》卷八十九,引《帝王世纪》云:“宣帝庙名乐游,成帝庙名阳池,元帝庙名长寿。”名称与本文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七,引《天文要录》按《黄图》:“曲池,汉武所造,周回五里,池中遍生荷芰菰蒲,其间禽鱼翔泳。宣帝立庙曲池之北,即今升平坊内基址是也。”所引《黄图》为今本所无。(即‘今升平坊’一句,当为《天文要录》所加。)又《太平寰宇记》云:“乐游原在升平坊。”《长安志》引《关中记》云:“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名曰乐游庙,因葬为名。

元帝庙,号长寿。

直按:《汉书-王莽传下》云:“莽妻死,谥曰孝睦皇后,葬渭陵长寿园西。”

成帝庙,号阳池。

太上皇高祖父也有寝庙园、原庙,昭灵后高祖母也、武哀王高祖兄也、昭哀后高祖嫂也皆有园。孝惠皇帝有寝庙园,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皆有寝园,卫思后戾太子母、皇祖悼考皆有庙园宣帝父史皇孙。庙曰奉明。

直按:《汉书-元帝纪》:“建昭五年秋七月庚子,复太上皇寝庙园、原庙,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园。”文颖注云:“高祖已自有庙,在长安城中,惠帝更于渭北作庙,谓之原庙。《尔雅》曰原者再,再作庙也。”又原注文六句,皆用颜师古注文。《史记-高祖纪》“至太上皇崩,”《正义》引用《三辅黄图》云:“太上皇庙,在长安城香室街南,冯翊府北。”与今本叙三辅治所略同。《汉书-元帝纪》建昭元年,罢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竟宁元年又复如故。与本文相合。西汉诸太后中,惟薄太后、钩弋太后二人独有寝园,未详其故。西安汉城内曾出“孝太”“后寝”两半瓦,合读则成全文,疑为孝昭太后寝园之物。《续汉书-郡国志》刘注引《皇览》:“卫思后葬长安城东南桐松园,今千人聚。”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卫思后园在金城坊;即故城杜门外大道东。”又《长安志》云,“金城坊西南隅匡道府,即汉思后园,北门有汉戾园。”又《汉书-戾太子传》“长安白亭东为戾后园。”《水经注-渭水》云:“园在昆明渠之北。”《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汉戾园,其地本秦白亭,在金城坊,后省。”

又按:《文选》潘岳《西征赋》李善注引《关中记》云:“宣帝父曰悼皇考,母日悼夫人,墓曰奉明园,后曰思后,以倡优杂伎千人乐思后园,今所谓千人乡者是也。”又《汉书-宣帝本纪》云“元康元年,立皇考庙,益奉明园户为奉明县。”与本文同。

元成之世,“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京师自高祖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殿,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四岁祠。又月一游衣冠。”四时祭宗庙用太牢,列侯皆献酎金以助祭。诸侯王及列侯,岁时诣京师,侍祠助祭。《汉仪》:“诸侯王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注云:“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谓之酎金。酎,正月旦作酒,八月成,三重酿醇酒也,味厚,故以荐宗庙。金,黄金也,不如法作夺爵。”又册封诸侯王,必于祖庙册命之,示不敢专也。武帝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立皇子闳为齐王、旦燕王,胥广陵王,于庙中册命。汉制封皇子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闳末诸侯或称王,而汉天子自以皇帝为称,故以王号如之,总名为诸侯王。

直按:自“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至“月一游衣冠”,用《汉书-韦玄成传》文。《汉书-叔孙通传》应劭注云:“月旦出高帝衣冠,备法驾,名曰游衣冠。”如淳注云:“高祖之衣冠,藏在宫中之寝,三月出游。”本文引《汉仪》一段,与《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如淳注引《汉仪》相同。《西京杂记》卷上云:“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日九酝,一名醇酎。”原注文见《史记》褚先生补《三王世家》。又“汉制封皇子为王者”一段,《汉书-百官公卿表》:“诸侯王高帝初置。”颜师古注引蔡邕云云,完全与本文同,盖用蔡邕《独断》语也。

新莽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犬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莽曰,予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将亲筑,于是遂营长安城南,提封百顷,莽又亲举筑三下。九庙:一黄帝,二虞帝,三陈胡王,四齐敬王,五济北愍王,六济南悼王,七元成孺王,八阳平顷王,九新都显王。殿皆重屋。大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为铜欂栌,饰以金银琱文,穷极百工之巧,带高增下,功费数百巨万,卒徒死者数万。

直按:本文完全用《汉书-王莽传下》文。寻传又云:“众兵发掘莽妻子父祖冢,烧其棺椁,及九庙明堂辟雍,火照城中。”又一九五六年陕西省文管会,在今西安西邓小土门西北一带,发现汉代建筑遗址。墙基夯土,宽四-五米,深一-二米,层厚六至九厘米。夯墙建筑在夯土基,中央部分宽一-八米。石子路宽O-九十。石柱础等物,皆弃置于洼地。探出整个范围,每边墙长二七三米,共有九处,皆有共同之点。出上有云纹瓦当,“延年益寿”、“上林”、“千秋万岁”、朱雀,玄武画瓦。又出土育‘官工节砀周君长刻石。”(见一九五七年《考古通讯》六期:《西安西部发现汉代建筑遗址》。)此遗址余曾去勘查两次,石柱础侧面底面,多有朱书题字,不尽可辨。《汉书-地理志》,王莽改梁国砀县力“节砀”,与刻石正合,定为王莽九庙之遗址无疑。

南北郊

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所属掌治坛墠郊宫岁时供张,以奉郊祀。武帝定郊祀之事,祀太乙于甘泉圜丘,取象天形,就阳位也;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取象地形,就阴位也。至成帝徙泰畤后土于京师,始祀上帝于长安南郊,祀后土于长安北郊.

直按:《汉书-成帝纪》:“廷始二年春正月辛巳,上始郊祀长安南郊。诏曰:‘乃者徙泰畤,后土于南郊、北郊,朕亲饬躬,郊祀上帝’。”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与颜师古注文并同。

社稷

汉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其后又立官社,配以夏禹,而不立官稷。至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后汉《祭祀志》云:《黄图》载元始仪甚悉,今本无,合入。元始四年宰衡莽奏曰:帝天之义,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Page 125莫重于郊祀。祭天于南就阳位,祠地于北就阴位。圜丘象天,方泽象地,圆方因体,南北从位,燔燎升气,瘗埋就类。牲欲茧栗,味尚清玄,器成匏勺,贵诚因质。天地神所统,故类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山川,班于群神,皇天后土,随王听在而事佑焉。甘泉太阳,河东少阳,咸失厥位,不合礼制。圣王之制,必上当天心,下合地意,中考人事。故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回而求福,厥路不通。在易(原作“正月”,从毕本、孙本改)泰卦,乾坤合体,天地交通,万物聚出,其律太簇。天子亲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阴阳之别,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君不省方而使有司、六宗,日月星山川海。星则北辰,川即河,山岱宗,三光众明,山阜百川众兖,泞汗皋泽,l<丰相属,各敷秩望相序。于是定郊祀.社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河东祀。

直按:本段文源出于《汉书,平帝纪》元姑三年臣瓒注。又《独断》卷上云;”天子杜稷土坛方广五丈,诸侯半之。”又按:原注载元始五年宰衡莽奏文,系《续汉书-祭祀志》刘昭注文所引。

汉博士刘熹《释名》曰: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直按:刘熹当作刘熙,注文所引见《释名》卷五《释宫室》。

豫章观,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又一说曰:上林苑中有昆明池观,盖武帝所置。桓谭《新论》云:“元帝被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耐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以冰,而御驷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无变色,卧于池上,曛然自若。”即此也。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上林有豫章观。”《西京赋》云:“豫章珍馆,揭焉中峙。”又云:“相羊乎五柞之馆,旋憩干昆明之池,登豫章,简矰丝。”李善注“豫章,池中台也。”皆与本文相同。《述异记》卷下云:“汉武帝宝(当为元字之误)鼎二年,立豫樟宫于昆明池中,作豫樟水殿。”《水经注-渭水》引桓谭《新论》,与本文同。又《艺文类聚》卷五,《初学记》卷三,《太平御览》卷二十二、卷三十四、卷七百五十七,并同。又《博物志》卷五《辨方士》云:“王仲都当盛夏之月,十炉火炙之不疼,当隆冬之旷,裸之而不寒。桓君山以为性耐寒暑,君山以无仙道,好奇者为之。”

又按:西安高窑村上林苑遗址,出土铜鉴二十二件,有“上林豫章观铜鉴,初元三年造。”

飞廉观,在上林,武帝元封二年作。“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武帝命以铜铸置现上,因以为名。”班固《汉武故事》曰:“公孙卿言神人见于东莱山,欲见天子。上于是幸缑氏,登东莱,留数日,无所见,惟见大人迹。上怒公孙卿之无应,卿惧诛,乃因卫青白上云:仙人可见,而上往遽,以故不相值。今陛下可为观于缑氏,则神人可致。且仙人好楼居,不极高显,神终不降也。于是上于长安作飞廉观,高四十丈;于甘泉作益【校】今校补延寿观,亦如之。”后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悉取飞廉并铜马,置之西门外,为平乐观。董卓悉销以为钱。

直按:《汉书-郊祀志》云:“公孙卿曰:……‘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别作益寿、延寿馆。”本文则引作《汉武故事》。“飞廉神禽”二句则用《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应劭注文,“身似鹿”六句,则用晋灼注文。又“后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一段,亦采用应、晋二家之注文。《后汉书-董卓传》章怀注亦同。《秦汉瓦当文字》卷一第十四页,有“益延寿”瓦,当为益延寿观之物。颜师古分解为“益寿”、“延寿”二馆名,非是。

属玉观,在右【校】“右”字,据毕本补扶风。属玉,水鸟,似鵁鶄,以名观也。又曰:属玉,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宣帝甘露二年十二月,行车萯阳宫属玉观。

直按:《汉书-宣帝纪》:“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本文以属玉观在右扶风,用应劭注文;以属玉似水鸟,用晋灼注文。

青梧观,在五柞宫之西。观亦有二【校】原作“三”,裾《西京杂记》改梧桐树,下有石麒鳞二枚,刊其胁为【校】“为”字,据《西京杂记》补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直按:本文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完全相同。《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亦怍“三梧桐树”。《长安志》青梧,一作“青桐”。

射熊观,在长杨宫。武帝好自击熊,司马相如从至上林,作赋谏,扬雄亦作《长杨赋》。

直按:《汉书-元帝纪》:“永光五年,上幸长杨射熊馆,布车骑大猎。”原注用《汉书-司马相如传》文。《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亦同。又《王海》引作射熊馆,在周至,盖长杨宫在周至也。《雍胜略》云:“长杨宫,在周至县东南三十二里。”《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三页,有长杨宫鼎。

石阙观,封峦观。《云阳宫记》云:“宫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纠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上起甘泉观。”《甘泉赋》云“封峦石阙,弭迤乎延属。”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蹶石关,历封峦,过鳷鹊,望露寒。”张揖注云:“此四观,武帝建元中作,在云阳南三十里。”“石阙”,今本《汉书-扬雄传》所载《甘泉赋》作“石关”。《铙歌十八曲-上之回》亦作“石关”。又《甘泉赋》云“度三峦兮偈棠梨。”李善注以为“三峦”即“封峦观”。

白杨观,在昆明池东。

直按:《汉书-扬雄传》云:“然后先置乎白杨之南。”服虔注云:“白杨,观名。”

长平观,在池阳宫,,临泾水。

直按:即本书池阳宫之长平坂。《汉书-宣帝纪》:“甘露三年三月,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坂”。如淳注:“阪,名也。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长平观,去长安五十里。”颜师古注:“泾水之南原,即今所谓眭城坂。”

龙台现,在丰水西北,近渭。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登龙台。”张揖注云:“观名也,在丰水西北,近渭。”本文源出于张揖。

涿沐【校】原作“木”,据《长安志》及本书目录改观,在上林苑。

直按:《汉书-外戚-孝成赵皇后传》:“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数召入饰室中若舍。”

细柳观,在长安西北。《三辅旧事》曰:“汉文帝大将军周亚夫军于细柳,今呼古徼是也。”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掩细柳。”郭璞注云:“观名也,在昆明池南也。”

成山观,成山在东莱不夜县,于其上筑宫阙以为观。成山现不在三辅,例见宫室门。

直按:《汉书-地理志》东莱郡不夜县,注有成山。Page 130

仙人观、霸昌观、兰池观、安台观、沦沮观、在城外。又有禁观、董贤观、苍龙观、当市观、旗亭楼、马伯骞楼,在城内。

直按:《长安志》引《三辅黄图》云:“秦林光宫有仙人观。”《汉书-王莽传下》云;”司徒王寻秘发长安,宿霸昌厩。”颜师古注云:“霸昌观之厩也。”《长安志》引《汉宫殿名》云:“长安有当市观。”《长安志》引《关中记》:“有仙人观.霸昌观、安台观,沦沮观,在长安城外。”又引《汉宫阁名》(《初学记》卷二十四,《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六引并同):“长安有马伯骞楼,又有贞女楼。”又引《三辅黄图》有“期亭楼”,当即本文之“旗亭楼”。《大平御览》卷四百零七,引谢承《后汉书》云:“马寔,宇伯骞,勤结英雄,所欲友接,负笈荷担,不辞万里。山阳王畅未仕时,寔慕高名往存之。”疑即此人。据此伯骞与王畅同时,当为东汉中晚期人,不知何以有楼在长安城内。

麒麟,朱鸟目录作“朱雀”、龙兴,含章,皆馆名。

直按:《文选-西京赋》云:“麒麟、朱鸟、龙兴、含章”。李善注:“龙兴、含章,皆殿名。汉宫阙名,有麒麟殿、朱鸟殿。”(《长安志》引《汉宫阁名》,亦云有麒麟殿、朱鸟殿。)朱鸟殿,疑即本书总叙末央宫之朱鸟堂,此处复出。

Leave your vot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GIPHY App Key not set. Please check settings

Log In

Forgot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Enter your account data and we will send you a link to reset your password.

Your password reset link appears to be invalid or expired.

Log in

Privacy Policy

Add to Collection

No Collections

Here you'll find all collections you've created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