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辅黄图》卷之三

中国についてですよ!お届けします!

长乐宫

(原题为“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中宫室台殿”,据目录改)

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现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汉书》惠帝四年,长乐宫鸿台灾。

直按:事见《汉书-惠帝纪》。《玉海》引《三辅旧事》云,“长乐宫有鸿台。”(张澍辑本)

临华殿,在长乐宫前殿后,武帝建。《汉书》成帝永始四年,长乐宫临华殿灾【校】原与温室条联合,从吴本分

直按,临华殿灾,事见《汉书-成帝纪》。《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三辅宫殿簿》云:“长乐宫有临华台、神仙台。”又《薛氏钟鼎款识》巷二第十二页,有“林华观行镫,五凤二年造”,疑即本文之临华殿。

温室殿,按《汉宫阙疏》,“在长乐宫”又《汉宫阁记》“在未央宫”。

直按:《汉书-孔光传》晋灼注,“长乐宫中有温室殿”,与《汉宫阙疏》说合。

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又永寿、永宁殿,皆后所处也。成帝母王太后,居长信宫。

直按:《汉书-外戚-班婕妤传》:“求共养大后长信官,上许焉。”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颜师古注:“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故以为皇后官名。”又毕沅《释名补遗》云;“长秋自皇后官,非天子卿。长秋主宫中。凡物次,春生秋成。”又曰:“秋者,明之始:长者,欲其久也。”原注见《汉书-元后传》。

未央宫

(旧本为“右长乐宫”,据目录改)

宣室,温室、清凉,皆在未央宫殿北。宣明、广明,皆在未央殿东。昆德、玉堂.皆在未央殿西。

直按:《史记-贾生传》索隐引《三辅故事》云:“宣室在未央殿北。”与本文同。又《汉书-李寻传》云:“久汙玉堂之署。”颜师古注云:“玉堂殿在未央宫。”《汉书-扬雄传》云:“上玉堂。”《文选-西都赋》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未央宫有太玉堂殿。。今本仅称“王堂”。

《水经注-渭水》则作“玉堂”,在未央宫之东。

宣室殿编者按:目录有“殿”字,据补,未央前殿正室也。

《淮南子》曰:“周武王杀纣于宣室。”汉取旧名也。《汉书》曰:“文帝受厘宜室,夜半前席贾生,问鬼神之事”即此也。又王莽地皇四年,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烧宫,莽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

直按:《汉书-贾谊传》:“上方受厘,坐宣室。”苏林注云:“宣室,未央前正室也。”《刑法志》云:“时上(宣帝)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如淳注云:“宣室,布政教之室也。”晋灼注云:“未央宫有宣室殴。”顾师古注云:“盖其殿在前殿之侧也,斋则居之。”《淮南子》云:“武王杀纣于宣室。汉盖取旧名也。”颜师古注与本文同。周武王杀纣于宣室事,见《淮南子-本经训》。

《汉书-王莽传下》原文云;“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恐见卤掠,趋灌并和,堤作室门,斧敬法闼。”本文盖节引也。

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西京杂记》曰:“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定以罽宾氍毹。”《汉书》曰:“孔光为尚书令,归休,与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温室省中树何木,光不应。”

《汉书》京房奏考功课吏法Page 55上令公卿朝臣,会议温室。

直按:今本《西京杂记》无此文。《汉书-霍光传》云:“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又本书温室在长乐宫、未央宫并见,在未央宫叙也较详,似著书人以在未央为是。原注京房事,见《汉书》本传。

清凉殿,夏居之则清凉也,亦曰延清室。《汉书》曰“清室则中夏含霜”,即此也。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画石为床,文如馆,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侍者于外扇偃,偃曰:玉石岂须扇而后凉耶?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同洁。侍者谓冰无盘,必融湿席。乃拂玉坠盘,冰玉俱碎。玉晶,千涂国所贡也,武帝以此赐偃。

直按:本段与《拾遗记》卷五文字相同,但“文如锦”下,删去“石体轻出郅支国”一段。又董偃事,亦见《汉书-东方朔传》。又朱枫《秦汉瓦图记》有“清凉有憙”瓦当,应为清凉殿之物。

麒麟殿,未央宫有麒麟殿。《汉书》:“哀帝燕董贤父子于麒辚殿,视贤曰:吾欲法尧禅舜.如何?王闳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奉承宗庙,当传之无穷,安可妄有所授!帝业至重,天子无戏言。上默然不悦。”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白虎麒麟。”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与今本同。又董贤事,见《汉书》佞幸本传。《博物志》卷七云:“元始元年,中谒者沛郡史岑,上书讼王宏夺董贤玺绶之功。”盖亦指此事。

金华殿,未央宫有金华殿。《汉书》曰,“成帝初方向学,召郑宽中,张禹,沈《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

直按:成帝召郑宽中事,见《汉书》自序。又《汉书-五行志上》:“永始四年四月癸未,长乐宫临华殿灾。”与本文作未央宫微异。

承明殿,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班固《西都赋》云【校】赋下原有“序”字,今删:“内有承明、金马【校】此二字据《西都赋》补著作之庭。”即此也。《汉书》,武帝谓严助曰:“君厌承明之庐。”又成帝鸿嘉二年,雉飞集承明殿屋。

直按:《汉书-严助传》,张晏注云:“承明庐在石渠阁外。”《雍录》:承明殿与石渠阁相距不远。

又按:雉飞集承明殿屋事,见《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直按:西汉瓦当中,画瓦以四灵之图象为最多,现皆出于西安枣园村一带。

掖庭殿,在天子左右,如肘膝【校】八字原作小注,据孙星衍说改正

直按:《西都赋》李善注引《汉官仪》“婕妤以下,皆居掖庭。”《西京杂记》曰:“汉掖庭有丹景台、云光殿、九华殿、呜鸾殿、开襟阁、临池观,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

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校】原作“鸳鸯”,据《西京赋》等改等殿,后又【校】原作“有”,校改增修安处、常宁、茝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为十四位。

直按:《汉书-车千秋传》云:“转至未央椒房。”颜师古注,完全与本文相同。《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五,引《汉宫仪》云:“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西都赋》云:“后官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合欢、增成、安处、常宁、茝若、椒风、披香、发越、兰林、蕙草.鸳鸾、飞翔之列。”李善注引《汉宫阁名》云:“长安有合欢殿.披香殿、鸳驾殿.飞翔殁.余亦皆殿名。”(《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引《汉宫阁名》亦同。)又《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句,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长乐宫有椒房殿,与今本作未央宫有椒房殿不同。<《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章怀注亦同。)《西京赋》云:“后宫则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鸾。”皆可与本文互证。

又按:鸳茑殿除又于《西都》《西京》两赋外,又见于《水经注-渭水》、《文选》卷二十二,徐敬业《古意酬到溉登琅玡城》诗“甬道入鸳鸾。”李善注引潘岳《关中记》云;“未央殿东有鸳鸾殿。”本文独作鸳鸯,知确为误字。《汉书-外戚-班婕妤传》云:“居增成舍。”应劭注“后宫有八区,增成第三也。”西安汉城遗址,出七有“昭阳竟成,宜佳人兮”八字镜;又出有“披香殿当”瓦,庾信《春赋》所谓“披香殿里作春衣”是也。

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号飞燕,以其体轻也,有女弟,俱为婕妤,贵倾后宫。昭阳舍兰房椒璧,其中庭彤朱,而庭上髹漆,切皆铜沓切门限也,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兰田壁,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直按:本段用《汉书-赵皇后传》文。原注号飞燕两句,用颜师古赵皇后传注。又《西京杂记》卷二云:“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八引《杂记》云:“昭阳殿椽桷皆刻作蛇龙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惊栗。”(见今本《杂记》卷一。)又《汉书-外戚-赵皇后传》叙昭阳殿中,竖带往往为金釭,函兰田璧。《西都赋》亦云:“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后人对于壁带之名词,及与金杠之关系,多语焉不详,今试言其制作。壁带,谓墙壁中贯以横木,其形如带,在墙边露出之木,冒以涂金之釭,釭中再嵌以璧玉,交错杂列,形似列钱也。《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三第一百一十页,有阮元所藏金釭,阮氏在釭上刻有跋语云:“班固《西都赋》云:‘金釭衔璧,是谓列钱。’何晏《景福殿赋》云:‘落带金釭,此焉二等。’即此金釭也。《汉书-外戚传》,飞燕女弟壁带住往为黄金釭,函兰田璧。古璧径五寸,今以汉尺度釭中,适容五寸,此釭即昭仪舍中物。”此器足备参考。《西都赋》叙昭阳宫之奢丽,云:“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后人亦少确解。屋不呈材,谓屋中木料不见原形;器不露形,谓用器皆涂黄金,不见本质也。

编者按:目录有飞翔殿、当先殿、合欢殿、兰林殿、披香殿,凤凰殿、鸳鸾殿、安处殿、常宁殿、茝若殿、椒风殿、发越殿.蕙草殿,文内未叙。疑散佚。

高门殿,《汉书》曰:“汲黯请见高门。”注曰:“未央宫高门殿也。”又哀帝时鲍宣谏曰:“陛下擢臣岩穴,诚冀有益毫毛,岂欲臣美食大官,重高门之地。”

直按:《汉书-汲黯传》晋灼注引《三辅黄(Page 60)图》,未央宫中有高门殿,极为明显,而今本反称为注曰,可证为后代补缀之本,而非晋灼所见之原本。鲍宣事见《汉书》本传。

非常室,《汉书》“成帝绥和二年,郑通里人王褒,绛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至非常室中殿上室名,解帷组结佩之。召前殿署长业等曰:天帝令我居此。业等收缚考问,乃故公车大谁卒,病狂易,不自知入宫,下狱死。”大谁者,主问非常之人。谁,以谁何称,因用为官名。有大谁长令,此卒者长,所领士卒也。狂易,谓病狂而变易其常也。

直按:《长安志》引《三秦记》云:“未央宫有非常室。”王褒事见《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原注“殿上室名”一句,用《汉书》如淳注。原注“大谁者主问非常之人”一段,与颜师古《汉书-五行志》注文完全相同。大谁,有大谁长令,未知颜注所本。

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

直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乎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又《汉书-外戚薄姬传》云:“汉王入织室,见薄姬。”西安汉城遗址内曾出“织室令印”铜印,盖河平以后之物。

凌室,在未央宫,帜冰之所也。豳诗《七月》篇曰:“纳于凌阴”。周官凌人,职掌藏冰。大祭祀饮食则供冰。《汉书》惠帝四年,“织室凌室灾”。

直按:《汉书-惠帝纪》:”四手秋七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颜师古注与本文首三句完全相同。

暴室,主掖庭织作染练之署,谓之暴室,取暴晒为名耳,有啬夫官属。

直按:《汉书-宣帝纪》云,“既壮,为取暴室啬夫许广汉女。”本文与颜师古注完全相同。又汉内者令署亦有啬夫之吏名,不独暴室为然也。(见建昭雁足镫。)又《汉官仪》云:“暴宣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

弄田,在未央宫。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汉书-昭帝纪》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钩盾弄田。”应劭注云:“帝时年九岁,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官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戏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陈持弓年九岁,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殿钩盾禁中。

直按:“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戏弄耳”句,与《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颜师古注完全相同。陈持弓事见《汉书-成帝本纪》;钩盾令署,设在未央宫殿后,亦见《汉书-王莽传下》。

内谒者署,在未央宫,属少府。《续汉书》云:“掌宫中步帐亵物。”丁孚《汉官》云:“令秩千石。”

直按:《汉节-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中书谒者,成帝时更名为中谒者令,当即本文之内谒者。又内谒者之名,见于《汉书-宣帝纪》“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续汉书》以下各句与《宣帝纪》颜师古注完全相同。丁孚《汉官》内谒者,令秩干石,亦同为颜师古注所引。

金马门,臣召署,武帝得【校】原作“时”,据《玉海》改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东方朔、主父偃、严安、徐乐,皆待诏金马门,即此。

直按:《史记-滑稽传》,褚先生补《东方朔传》云:“金马门者,宦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汉书-武帝纪》应劭注亦同。又《汉书-苏武传》“待诏宦者署”,盖亦指金马门。又《汉书-公孙宏传》如淳注云:“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献之,立马干鲁班门外,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初学记》二十四引《汉南记》马援奏文,与如淳注略同。又《后汉书-董卓传》云:“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章怀注云:“明帝永平五年,长安迎取飞廉及铜马.置上西门外,名平乐馆。”

路軨厩,在未央宫中,掌宫中舆马,亦曰未央厩。《汉书》曰:“武帝时期,门郎上官桀,迁为未央厩令。”

直按:路軨厩,《汉书-百官公卿表》属太仆。但太仆之未央令,《汉节-霍尤传》及《外戚上官皇后传》均为“未央厩令”。《续汉书-百官志》亦称为“未央厩令”。《十钟山房印举》举二第六页,有“未央厩丞”印。本文独以“路軨厩”亦称为“未央厩”疑误。又《汉旧仪》,六厩有辂軨厩,当即路軨之假借字。

建章宫

(原为“右未央宫”,据目录改)

骀荡宫,春时景物骀荡满宫中也。

直按:《文选-西都赋》云:“经骀荡而出馺娑。”李善注引《关中记》曰:“建章宫有馺娑、骀荡、枍诣,承光四殿。”《后汉书-班固传》章怀注亦同;又《文选》卷三十谢朓直中书省诗云:“春物方骀荡。”李善注引《庄子》日,“惠施之材,骀荡而不得,逐物不反。”此“骀荡”二字之所本。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七十六页,有“骀荡宫铜壶,太初二年中尚方造”。同卷九十页,有“骀荡宫镫,太初四年造”。同卷一百页,有“骀荡宫高镫,黄龙元年造”。又《金石索-石索》六第四七页,有“骀汤万年”瓦当。《陕西金石志》卷五第十八页,有“骀盪万延”瓦当。瓦文作“汤”,“盪”者,皆“荡”字之假借。《文选-西京赋》作“骀荡”,与第二瓦文正合。

馺娑宫:馺娑,马行疾貌。一日之间遍宫中,言宫之大也。

直按:《西都赋》云:“经骀荡而出馺娑。”《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九,引《三辅黄图》作“馺娑观”。

枍诣宫。枍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

直按:《西都赋》云:“洞枍诣以与天梁。”潍县陈氏藏有“枍诣宫当”瓦文,似为伪作。

天梁宫,梁木至于天,言宫之高也。四宫皆在建章宫。

直按:《西都赋》云:“洞枍诣以与天梁。”李善注:天梁亦宫名。《后汉书-班固传》章怀注亦同。《西京赋》云:“天梁之宫,寔开高闱。”又《汉金文录》卷三第十六页,有“天梁宫镫,大初四年造”。

奇华殿,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宝,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师子、宫【校】“宫马”,疑“宛马”之误马,充塞其中。

直按:奇华殿,《雍录》作奇宝殿,又《长安志》引《周地图记》曰云云,与本文完全相同。长安宋菊坞《苏尊杂志》卷三云:余得一古铜圈,高四寸余,圆径六寸,有文云:“奇华宫作铜定盘,通高九寸,重十斤半元鼎元年造,铸工史明。”共二十四字。又小雁塔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藏有天汉二年五环铜鑪文云:“奇华宫铜鍮卢,容一斗二升,重十斤四两,天汉二年工赵博造,护守丞贤省。”以上两器,皆奇华宫之物。

鼓簧宫,《汉宫阙疏》云:“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

直按:《长安志》引《汉宫阙疏》与本文相同,惟作周匝百三十六步,又引作《汉宫阙名》。

神明台,《汉书》曰:“建章有神明台。”《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长安记》:“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魏文帝徙铜盘折,声闻数十里。”

直按:《西都赋》云:“神明郁其特起。”《西京赋》云:“神明崛其特起。”又《西都赋》云:“抗仙掌以承露,握双立之金茎”。《西京赋》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李善注引《三辅故事》曰:“武帝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承露盘二十七丈,大七围。”《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并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作“神明堂在县西北二十里,长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盘。”

北宫

(原为“右建章宫”,据目录改)

寿宫,北宫有神仙宫、寿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来,则肃然风生,帷帐皆动。

直按:《汉书-郊祀志》云:“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共具以礼神君。’臣瓒注:“寿宫。奉神之宫也。”《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汉宫阙名》,有寿宫之名。(《御览》本段所引《汉宫阙名》皆习见之名,又多误字,各条下不再分引。)

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后,南与长乐宫相联属。《汉书-元后传》曰:“成都侯商尝疾,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盖即此。王莽始【校】“始”字今补建国元年,改明光宫为安定【校】原脱“定”字,据毕本补馆,安定太后居之。

直按:《汉书-武帝纪》云:“太初四年秋,起明光宫。”《元后传》云:“从上借明光宫。”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在城中,近桂宫也。”为今本所无。又《西都赋》云:“北弥明光而亘长乐。”牵善注引《三辅故事》:“桂宫内有明光殿。”《西京赋》云:“属长乐与明光,径北通乎桂宫。”

太子宫甲观画堂【校】据目录补中画堂三字,太子宫有甲观画堂。《汉书》注曰: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汉书》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元后传》曰:“见于丙殿。”此其例也。画堂,谓宫殿中彩画之堂。

直按:《汉书-成帝纪》:“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如淳注云:“甲观,观名;画堂,堂名。”《三辅黄图》云:“太子宫有甲观。”与今本同。又原注文:“甲者,甲乙丙丁之次也。”本文“画堂谓宫殿中彩画之堂”,皆与颜师古注文相同。又《汉书-霍光传》云:“止画室中不入。”如淳注:“或日雕画之室。”师古注:“雕画是也”。

甘泉宫

(原文为“右北宫”,据目录改)

钩弋宫,《列仙传》曰:“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钩拳,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见召,姿色佳丽。武帝披【校】原文作“反”,据《长安志》改其手,得玉钩而手展。有宠,生昭帝,妊娠十四月。上曰:闻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所生门曰尧母门,所居宫曰钩弋宫。自夫人加婕妤,后得罪掖庭,狱死,及殡香,一月。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更葬之,发六十二万人起阳陵。其棺榇但有彩履。”王褒《云阳宫【校】据毕本补记》曰:“钩弋夫人从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葬云阳。武帝思之,起通灵台于甘泉宫。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不至。”《汉武故事》曰:“钩弋宫在直门之南。”

直按:未央宫总叙宫殿,亦有钩弋殿。《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补钩弋夫人事,索隐引《三辅黄图》云:“钩弋宫在城外。”《汉书-外戚-钩弋赵婕妤传》颜注引《三辅黄图》亦同。《庙记》云:“宫有千门万户,不可记其名也。”索隐与如淳、晋灼《汉书》注所引《三辅黄图》,多不见于今本。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列仙传》作“钩弋夫人齐人”,与本文不同。本文所引王褒《云阳宫记》,与《长安志》引《汉武帝内传》略同。

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引《三洞珠囊》云:“王褒,字子登,前汉王陵七世孙,号青虚真人。”应为东汉时人,非王子渊也。

又按:本文引《汉武故事》曰:“钩弋宫在直门之南。”与《汉书-外戚钩弋赵婕妤传》颜注所引相同。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汉武帝内传》,叙“钩弋夫人谓帝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男年七岁,妾当死矣。今年必不得归,愿陛下自爱,言终遂卒。”曹子建《辨道论》云:“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博物志》卷五《辨方士》云:“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言尸解柩空。”

昭台宫,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年,废处昭台宫。后十二岁,徙云林馆,乃自杀。

直按:本文节引《汉书-外戚-孝宣霍皇后传》文。《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三第五十五页,有“昭台宫铜偏壶,元康三年造”。又西安高窑村上林苑遗址,出铜鉴等二十二件.有上林昭台厨铜鋗。

长定宫,林光宫中有长定宫。《三辅决录》曰:“后从帝行幸于甘泉宫,居长定宫。孝成许皇后废处昭台宫,岁余徙长定宫。”

直按:事见《汉书-外戚-孝成许皇后传》。

长门宫、离宫,在长安城。孝武陈皇后得幸,颇妒,居长门宫。

直按:事见《汉书-外戚-孝武陈皇后传》。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长门宫遗址,在故长安城东。

永信宫,孝哀帝尊恭皇太后曰帝太太后,称永信宫。

中安宫,孝哀帝尊恭皇【校】原本皇下有“太”字,据《长安志》删后曰帝太后,称中安宫。

直按:事见《汉书》哀帝建平二年纪。

储元宫,在长安城西。《汉书-外戚传》曰:“信都太后与信都王,俱居储元宫。”

直按:事见《汉书-外戚-冯昭仪传》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在上林苑中,与今本不同。

犬台宫,在上林苑中,长安城西二十八里。《汉书》:(Page 70)江充召见犬台宫。

直按:《汉书-江充传》晋灼注引《黄图》曰:“上林有犬台宫,外有走狗观也。”较今本多一句。

葡萄宫,在上林苑西。汉哀帝元寿二【校】原作“三”字,今订正年,单于来朝,以太岁厌胜所,舍之此宫也。

直按:事见《汉书-匈奴传》。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云“在上林苑西”。《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引《雍胜略》在周至县境,又引《十道志》在上林苑西,与本文及《太平寰宇记》均同。

步寿宫,秦亦有步寿宫,今按其地与秦异,则秦汉各有步寿宫耳。汉祋祤宫,宣帝神爵二年凤凰集祋祤县,凤凰集处得玉宝,乃起步寿宫。

直按:凤凰集祋祤县,事见《汉书-郊祀志》。又《陕西通志》卷七十二云:步寿官在耀州东北一里。

粱山宫,梁山好畤界,即《禹贡》云:“壶口治梁及岐。”又占公逾梁山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下也。《史记-秦本纪》始皇三十五【校】原作‘二’字,今订正年,幸梁山宫.即此也。

直按:梁山,索在陕西乾县,即唐乾陵所在地。又《金石索-金》三第一百六十五,有“梁山鋗,元康元年造”,盖秦宫汉葺者。

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

直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完全与本文相同。又程大昌《雍录》谓改槐里为兴平县,事在至德二载,知《三辅黄图》为唐肃宗以后人作。本文称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此书确为唐人所补缀之一证。又《汉书-地理志》槐里县注有黄山宫。《元后传》云:“秋历东馆,望昆明,集黄山宫。”颜师古注云:“黄山宫在槐里。”武帝微行事,见《东方朔传》。又《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页有“黄山共鼎”,又卷十一第八十二页有“黄山笫四镫”。(旧为张叔未藏,后归刘世珩。)又《金石萃编》卷二十二第四页有“黄山”瓦,杭州邹氏亦藏一品。

回中宫,《史记》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笄头,过回中。《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都尉,烧回中宫,候骑至雍;武帝元狩四年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又有三良宫相近。

直按:《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完全与本文相同。又《汉书-武帝纪》元狩四年通回中道,如淳注引《三辅黄图》回中宫在汧,为今本所无。又《饶砍十八曲-上之回》云:“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

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观,俱在华阴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华山记》及《三辅旧事》云:“昔有《太元真人茅盈内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于华山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先是邑人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汉武帝内传》曰:“鲁女生,长乐人,初饵胡麻,乃永绝谷,八十余年,少壮色如桃花。一日与亲知故人别,入华山。后五十年,先识肴逄女于庙前,乘白鹿,从王母,人因识之,谢其乡里而去。”又《神仙传》曰:“中山卫叔卿,常乘云车,驾白鹿,见汉武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武帝悔,求得其子度世【校】“世”据《太平寰宇记》补,令迫其父。登华岳,见父与数人坐于石上,敕度世令还。”【校】原文脱“世”字,椐《太平寰宇记》补。又《华山记》“弘农邓绍,八月晓入华山,见童子执五彩囊,盛柏叶露食之。武帝即其地造宫殿,岁时祈祷焉。”《汉书》云:“华阴县有集灵宫。又有望仙观,在华阴县。”

直按:《汉书-地理志》注“华闲育集灵宫”,与今本合。《水经注-渭水》云:“敷水又北迳集灵宫西。”又《隶释》卷二,《西岳华山庙碑》云:“幸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思登遐之道,巡省互岳.禋祀丰备,故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日望仙门。”《古文苑》卷九,张昶《西岳华山堂阙铭》云:“而世宗又经集灵之宫于其下,想乔松之畴。”又《艺文类聚》卷七十八,桓谭《仙赋》云:“见部先置华阴集灵宫.宫在华山下,武帝所造,欲怀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端门南向,署曰望仙门。”望仙门之名,两见于碑擦,与本文望仙台、望仙观之名称不同。《初学记》卷二十四,引《西岳记》,与西岳华山碑略同。又一九一一年华阴县华阴庙王到村,出土有“与华无极”及“与华相宜”两种瓦当,疑为集灵宫之物。

又按:《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集解》引《太原真人茅盈内记》与本文完全相同。《索隐》据《道书》:茅蒙,字初成也。”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引《茅君传》云:“盈,字叔申,咸阳人。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又《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引《汉武帝内传》记鲁女生事,与本文略同,今本《汉武帝内传》则无此文。又《后汉书-方术-华陀传》云:“泠寿光、唐虞、鲁女生三人者,皆与华陀同时。……鲁女生数说显宗时事甚明了,议者疑其时人也。董卓乱后,莫知所在。”章怀注引《汉武内传》云:“鲁女生,长乐人,初饵胡麻及术,绝谷八十余年,日少壮,色如桃花。日能行三百里,走及麋鹿。传世见之云,三百余年后采药嵩高山,见一女人,曰,我三天太上侍官也。以五岳真形与之,并告其施行:女生道成,一旦与知友故人别,云入华山。去后五十年,先相识者逢女生华山庙前,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并令谢其乡里亲故人也。”章怀注引《汉武帝内传》较本文及《太平御览》为详。鲁女生既与华陀同时,则为东汉末人,见于《汉武内传》,当为附记。《博物志》卷五,记魏王所集方士,亦有鲁女生之名。又《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二,引《三洞珠囊》“卫叔卿,中山人,服云母。子度世入山,见其父”云云,与本文略同。又《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引《华山记》云:“弘农郑绍,八月晓入山,见童子执五彩囊,盛柏叶露以食之。”与本文前段相同,惟本文作“邓绍”,未详孰是。

棠梨宫,在甘泉苑垣外云阳三十里。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下棠梨”张揖注,与本文相同。《扬雄传-甘泉赋》云“度三峦兮揭棠梨”,又庾信《小园赋》云“有棠梨而无馆”。是宫亦名馆。

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

直按:《汉书-礼乐志》曰:武帝“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颜师古注引《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与本文同,《长安志》通天台引《汉旧仪》云:“乃Page 75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神光。”又《汉旧仪》云:“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仙天神;既下祭所,若火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又《金石萃编》卷二十二,布“狼干万延”瓦,“狼干”当为“琅玕”之假借字,疑为竹宫之物。

宜春宫,本秦之离宫,在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云:“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云:“宜春本秦之离宫。”与本文同。又《司马相如传》云“息宜春”,颜师古注云:“宜春,宫名,在杜县东,即今曲江池,是其处也。”又《东方朔传》云“东游宜春”,亦指宜春宫而言。又《水经注-渭水》:东得涝水口,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东。《艺文类聚》卷六十三,引汉宫殿名曰“长安有宜春观”。又引《十道志》:“观汉武帝所造。”此在鄠县之宜春观,与宜春宫有别,杨守敬辨之是也。

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至后汉安帝时,交趾郡守唐羌【校】此二字据《雍录》补极陈其弊,遂罢其贡。

直按:《南方草木状》卷上云:“留求子,形如栀子,棱瓣深而两头尖,似诃梨勒而轻。”。卷中云:“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指甲花,其树高五六尺,枝条柔弱,叶如嫩榆。”又《南方草木状》巷下荔支条,自“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句起,至“极为生民之患”句止,引自《三辅黄图》,与本文完全相同。又《太平御览》卷九百七十一,引谢承《后汉书》曰:“汝南唐芜为临武县长,接交州。旧献荔支,羌上书谏,乃止。”本文“临武县长”误作“交趾郡守”。扶荔宫遗址,现在陕西韩城县芝

川镇南门外。经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出土有“夏阳扶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十二宇篆书方砖,及“与天无极”,“船室”、“宫”字及云纹瓦当四种。《长安志》引《关中记》,仅云扶荔宫在冯翊,今能确定在汉时左冯翊之夏阳县矣。(见一九六一年考古三期:《壬西韩城芝川镇汉扶荔宫遗址的发现》。)

五柞宫,汉之离宫也,在扶风周至。宫中有五柞因以为名,五柞皆连抱上枝,覆荫数亩。

直按:《西京杂记》卷三云:”五柞冒有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荫覆数十亩。”与本文字句略异。《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引《三辅黄图》与本文同。《汉书-武帝纪》后元二年二月,行幸周至五柞宫。”张晏注云:“有五柞树,因以名宫也。”与本文略同。又《水经注-渭水》:“东北迳五柞宫西,长杨、五柞二宫相去八里,井以树名宫。”《雍胜略》云:“五柞宫在周至县东南三十八里,汉武帝造。”

宜曲宫,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晓音律.常于此度因以为名。

直按:《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云:“西驰宣曲。”张揖注云:“宣曲,宫名,在昆明池西。”与本文同。《东方朔传》云:“从宣曲以南十二所中休更衣”。颜师古注与张揖注同。又《史记-货殖传》亦云:“宣曲任氏,秦时故督道仓吏。”三事均在宣帝以前,已有宣曲之名,与本文所记“因宣帝度曲而得名”之说,恐有未然。又西安高窑村出土上林铜鉴等二十二器,有“上林宣曲宫鼎,初元三年造”。《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第四十二页,有汉宣曲鼎,当亦为宣曲宫所造。

鼎湖宫,在湖城县界。又一说在蓝田,有亭。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鼎成,有龙下,小臣攀龙髯而上者七十二人。汉武帝于此建宫。

直按:《汉书-那祀志》云:“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晋灼注:“《黄图》宫名,在京兆。《地理志》湖本在京兆,后分属弘农也。”与今本不同。黄帝采首山铜一段,亦本于《郊祀志》。

又按:鼎湖宫遗址今在蓝田县焦岱镇,原注文在蓝田极为正确。《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三第二十三页,有蓝田鼎湖宫行镫。(《蓝田县志》所记文字错误甚多。)《秦汉瓦当文字》巷一第十页,育“鼎胡延寿宫”瓦,十二页有“鼎胡延寿保”瓦。“湖”字皆省作“胡。”

思子宫,武帝寤戾太子无辜被杀,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

直按:事见《汉书-戾太子传》颜师古注:“其台在今湖城县之西,阌乡县之东,基址尚存。”又《元和郡县图志》卷六云:“思子宫,在阌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汉武帝为戾太子所筑也。”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三,引《述征记》(戴延之撰)曰:“汉武帝延和二年,卫太子遇江充之乱,奔湖自缢。壶关三老、太庙令田千秋讼太子之冤,筑思子宫于湖,其城存焉。”

万岁宫,武帝造。汾阴有万岁宫。宣帝元康四年幸万岁宫,神爵翔集,以元康五年为神爵纪元。

直按:《汉书-宣带纪》:“神爵元年,幸万岁宫。”晋灼注:“《黄图》汾阴有万岁宫。”与今本相同。又《长安志》引《汉宫阙名》:“长安有万岁宫。”《小校经周金文》卷十一第九十三页,有“万岁宫镫,元延四年造”。

首山宫,汉武帝元封元年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朝群臣,于是祀高祖于明堂以配天,还作首山宫以为高灵馆。

直按:《汉书-武帝纪》:“元封六年冬,行幸回中。春,作首山宫。”文颖注云:“在河东蒲坂界。”本文作“元封元年”,应以《汉书》为是。又《长安志》引《汉武故事》曰:“上自封禅后,梦高祖坐明堂,群臣亦梦想,干是祀高祖明堂以配天,还作高灵馆。”与本文略同。又《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蒲坂县,注有首山祠。《长安志》,《汉宫阙名》“长安有首山宫”。又《薛氏钟鼎款识》卷二十第一页,言“蒲坂首山宫雁足镫,永始四年二月造。”

明光宫,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午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

直按:《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三,引《汉武故事》,与本文相同。惟“年满三十者”,《故事》作“满四十者”,未知孰是。又《雍录》云:“汉明光宫有三,一在北宫,与长乐相连;一在甘泉宫Page 80中;一为尚书奏事之地。现颇难分别。”北宫之明光宫,已见于上(在北宫寿宫之后),本文之明光宫,则属于甘泉宫者。

池阳宫,在池阳南上原之阪,有长平【校】原作“年”字,今据《汉书-宣帝纪》订正坂,去长安五十里。

直按:《汉书-宣帝纪》:“神爵三年,上自甘泉宿池阳宫,上登长平坂。”如淳注:“阪名,在池阳南上原之阪。”与本文略同。又《元和郡县图志》:池阳宫在泾阳县西北八里。《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笫九十二页,有“池阳宫镫,甘露四年造”。

养德宫,赵王如意年幼,未能就外傅,戚姬使旧赵王内傅赵媪傅之,号其室曰养德宫。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一同,但末多“后改为鱼藻宫”一句。(原有“右甘泉宫”,依目录删)

日华宫,河间献工德筑日华宫,置客馆二十余区,以待学士。自奉养甚薄,不逾宾客。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四文字完全相同。《畿辅通志》卷一百六十一云:“献县南三十五里,有河间献王日华宫故址。”又同卷云:“河间县西北三十里,有君子馆故址。引《肃宁县采访册》云,县治东南十里,有武垣郡城。邑优贡生苗学植,博学好古,谒毛公词,得砖一枚,上刻‘君子’二字,古茂闲雅,汉隶体也。其后庠生刘溯,主讲毛公祠畔,又得‘君子馆’砖三。嗣是而得者.有‘君子大吉’,‘君子长生’字样。楛此,则馆与毛公祠,均应在武垣故城,当隶肃宁境。”

又按:河间有君子馆遗址,姑见于《金史-地理志》。《苗夔墓志》亦言,尝得汉君子馆砖于河间城外。《畿辅通志》谓馆在肃宁境,其说不确。盖君子馆为日华宫内二十余馆之一,皆河问献王所筑。“君子”二字,翟云升《隶篇》中,摹有原文。余昔在友人白集武处,见有大兴刘位坦所题君子馆及日华宫两砖拓本,“君子”二字为古隶书,“日毕”二字横刊,钝为篆书,与开母庙石阙相似。

曜华宫,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珍禽怪兽毕有。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二文字完全相同。卷四又有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其诸游士各使为赋之记载。忘忧馆亦为本文所未及。《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八,引戴延之《述征记》云:“蠡台,梁孝王所筑,于兔园中回道似蠡,因名之。”又《水经注》:“睢阳城故东宫,即粱之旧池也,因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又曰:“睢阳城中有掠马台,台东有一台,唷之清冷台。”又《述异记》卷上云:“梁孝王筑平台,台至今存。有兼葭洲、凫藻洲,梳洗潭,中有望秦山,商人望仙之处”。“凫藻洲”疑即本文之“凫渚”。又《洞冥记》卷下云:“汴城上有列仙吹台,西有牧泽,通道二百里.汉梁孝王所造,今谓之堤赤城,东有繁台,本吹台也。”

日华.曜华【校】“华”字,依文补宫,营构不在三辅,然皆汉之诸王所建,以附宫室篇末。(原在下段后,依文意移)

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班固《西都赋》云:“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华,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秦离宫三百,汉武帝往往修治之。

直按:《汉书-贾山传》云:“秦起咸阳,西至雍,离宫三百。”与本文相合。《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纪,《正义》引《三辅旧事》云:“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又《文选-东京赋》云:“乃构阿房,起甘泉。”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秦始皇上林苑中.作离宫别馆一百四十六所。”上据两数虽不同,皆是记秦宫殿之数。本文所述,则是汉代宫殿之数。

Leave your vot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GIPHY App Key not set. Please check settings

Log In

Forgot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Enter your account data and we will send you a link to reset your password.

Your password reset link appears to be invalid or expired.

Log in

Privacy Policy

Add to Collection

No Collections

Here you'll find all collections you've created before.